“光车联动”,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上车上路”,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11月7日,一场以“光”和“车”为关键词的新闻发布会在光谷举办。
亮相光谷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以下简称“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的12条政策举措,提出产业发展目标: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与智汽产业集群。
如今在武汉,从光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产业的“光车联动”举措,到光谷与车谷两大新能源与智汽产业聚集区的“光谷与车谷联动”的趋势,都无疑显示出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智汽产业,已经成为武汉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和突破口,武汉正在新赛道上重塑竞争新优势。
光谷与车谷
向同一新赛道发起冲锋
“软实力”与“硅含量”,是光谷为新能源与智汽产业按下“加速键”的底气与优势所在。
在东湖高新区企业服务和重点项目推进局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中,拥有“软实力”的光谷,软件和算法领域企业已超过20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支撑起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的核心算法与技术迭代的需要;作为全国四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硅含量”高的光谷也已拥有存储芯片、计算芯片、通信芯片、感知芯片等各类核心车载芯片产品。
光通信、芯片、显示屏、软件、算法、北斗导航……随着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加速发展,一项项光电子信息技术正快速应用于汽车领域,光谷35年成长出的“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链,正在加速“上车上路”,光谷也由此成为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的“新锐选手”。
▲无人驾驶巴士行驶在武汉街头。
而作为湖北汽车工业的主阵地之一,“资深选手”武汉经开区则正在反向增加汽车产业“含智量”“含芯量”。
2021年4月,武汉入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试点城市,是全国首批6个“双智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武汉经开区深入推进“双智”试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测试示范体系,车城网平台获评国家双智办“双智协同发展最佳案例”,建成106公里融5G、北斗、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智能道路,目前已推动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智能网联道路建设标准。
“光”与“车”的双向奔赴,生长出一批新能源与智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起新的产业集群。 阜阳区县新闻网
在光谷,新能源、自动驾驶领域已培育和引进了近200家产业链企业,四维图新车载芯片、中科创达智能创新总部、华测导航武汉研发和制造基地等项目相继引入,“车路云图”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生态正在生长。
在“中国车谷”的武汉经开区,东风公司、亿咖通、芯擎科技、东软睿驰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早已落户,建立了院士工作站、联合创新实验室和国家级智能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195家企业组成“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逐步形成。
“‘双智’引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武汉经开区总经济师朱晓寒曾公开表示,武汉经开区的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综合服务能力位于全国第一梯队。 大同热点网
光谷与车谷
携手“串联一江产业新高地”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150万辆,打造10款以上具有标识度的新能源与智汽和关键零部件品牌——今年8月,武汉经开区出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战略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案提出构建“双谷”联动新生态,深化“车谷”与“光谷”双向联动,重点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北斗导航等领域优势企业与整车企业构建联合技术开发、产品协作配套的良性创新生态。
在武汉,“光车联动”正从2个产业的双向奔赴,拓展为光谷和车谷2个科技创新高地的携手前行,为新能源与智汽产业带来了更多想象力。
新能源与智汽是用“芯”大户,一辆汽车平均要搭载约1000枚芯片,而国内汽车对车规级芯片的进口率超过90%,“光车”双谷联动正在解决难题。
去年5月,位于车谷的东风集团与位于光谷的中国信科联手,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建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尤峥细数联合体创新成果:“汇聚优势资源、协同发力,实现了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完成了国内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车规级MCU芯片……”
城相通、路相连,作为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的关键应用场景,一条条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正在武汉不断延伸。
试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2021年4月,武汉入选全国首批6个“双智城市”试点城市之一。今年9月,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1845.91公里(单向里程),覆盖超1100平方公里区域,触达400万人口,开放道路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均跃居全国第一。 杭州汽车网
长江之北,测试道路全域开放的车谷已与汉阳、东西湖、硚口、江汉等区实现南北贯通,光谷与青山、江夏等区则在长江之南加速“开路”,全市自动驾驶道路正在跨区连片。如今,在武汉街头,无人自动驾驶车辆处处可见,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驾驶巴士已经成为武汉市民日常出行方式。
一江相连,“光车双谷”的联动,正串联起一个个城市群、产业群——以车谷为重要承载区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和以光谷为核心的“武鄂黄黄”武汉都市圈,将“以车为媒”,通过新能源与智汽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协同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产业链上下游融合中打造出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全新产业集群。
▲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里程已位居全国第一。
省市共识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湖北省、武汉市对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达成共识: 今年初,《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出炉,提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
1个月前,武汉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新能源与智汽产业发展工作,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出智能网联,加强关键技术攻关;着力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强化要素保障,打好“组合拳”,加大人才、技术、资金等供给力度……
10月27日,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4条举措将进一步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支持开拓新能源商用车应用市场,鼓励在汉银行机构提供多元化信贷产品,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每个车型1000万元支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新车型研发上市,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支持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最高2000万元支持零部件企业落户……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首席专家张永伟围说,武汉汽车产业基础扎实,要主动求新求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新能源与智汽的技术、设施、应用等方面加大探索,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芜湖民生网
“无人驾驶是一个很长的旅途,有很美的风景也有很多的风险,在武汉进展很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有着同样的感受。
如何迎接风景、化解挑战?张亚勤的答案是需要很多要素的高度融合:“这里面有技术要素,有市场的力量,如用户需求、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又有非市场的因素,需要有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
记者注意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把握产业发展要素,“四链”是答案。从两大优势产业的“光车联动”,到两大创新高地的“光车双谷联动”,“四链融合”已经写入到了武汉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的发展谋划中。 武汉民生网
可以预见,随着“四链融合”对武汉新能源与智汽产业的持续联动,武汉车谷与光谷全力打造的新能源与智汽产业集群必将继续干出令人惊叹的业绩。